电力工业部关于印发《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和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6 07:20:09   浏览:868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电力工业部关于印发《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和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电力部


电力工业部关于印发《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和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1993年11月12日,电力工业部

为了加强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的管理,正确评价科学技术成果的水平,促进电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交流和推广,促进电力科学技术进步,根据国家科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和《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的精神,结合电力系统的具体情况,部制定了《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管理办法(试行)》和《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的管理,正确评价科技成果的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满足电力生产建设的需要,根据国家科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技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等有关文件的精神,结合电力系统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应遵守国家关于科技成果管理的有关规定,本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精简节约的精神进行。
第三条 本管理办法所称科技成果包括:
1.解决电力生产建设中科学技术问题的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包括新设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等。
2.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而取得的、促进电力生产建设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3.阐明自然现象、特征、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在学术上具有新见解、对电力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推动或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成果。
第四条 科技成果的鉴定一般应在其计划或任务整体完成后进行。科技成果在关键技术或成果权属问题上存有争议的,应在其争议解决后再行申请鉴定。
第五条 科技成果鉴定可采用以下形式:
1.通信鉴定:由组织鉴定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对科技成果的有关技术资料以书面形式中进行审查、评价、并由组织鉴定单位汇总后作出结论。鉴定合格的,发给鉴定证书(格式见附件1),并将专家的书面审查意见(格式见附件2)附在鉴定证书之后。
2.会议鉴定:对属于本系统或本单位的重大科技成果,必要时可以召开专家鉴定会议;由组织鉴定单位聘请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并指定鉴定技术负责人,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审查、评价并做出结论。鉴定合格的由组织鉴定单位发给鉴定证书。
第六条 申请鉴定的科技成果应被应用实施半年(含半年,以下同)以上,并提供如下一套技术文件和资料:
1.项目合同或计划审批(任务委托)文件(自选项目不要求);
2.试验研究报告(可含测试报告)和其它有关技术资料;
3.电力科技成果数据库查新报告;
4.实施单位出具的应用证明;
5.组织鉴定单位认为应提供的其它有关资料。
新产品鉴定的有关具体要求参照国家计委的《新产品鉴定验收办法》另行补充规定。
所提供的技术文件和资料应符合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
第七条 科技成果鉴定工作一般由下达计划(委托任务)单位、合同委托方或行业主管部门组织进行,也可由上述部门或单位委托或指定有关单位主持或组织进行。属于委托鉴定的,委托方为组织鉴定单位并由委托方出具《鉴定委托书》(格式见附件3),受委托单位为主持鉴定单位;属于指定鉴定的,被指定单位为组织鉴定单位。
第八条 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应填报《鉴定申请表》(格式见附件4)一式三份(一份存组织鉴定单位,一份交申请单位的主管单位,一份批复给申请单位),并提供一套本管理办法第六条要求的有关技术文件资料。
第九条 应根据《鉴定申请表》和有关技术文件资料,对申请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预审查。属于计划、合同项目的,由下达计划(或委托任务)单位或合同委托方负责预审查。预审查意见应包括是否同意鉴定、组织鉴定单位、鉴定的形式、参加鉴定的专家名单、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及其排列顺序等。
第十条 预审查合格的项目,应由组织鉴定单位的科技管理机构进行形式审查,即审查申请鉴定项目在鉴定材料、实施时间、申请程序等方面是否符合有关要求。形式审查合格、并经本单位专业主管领导审核、批准的,即可给出预定的鉴定证书编号,通知鉴定的申请单位,并准备鉴定工作的具体事项。在未取得预定鉴定证书编号之前,不应确定鉴定日期。
第十一条 视同鉴定是对科技成果审查、评价的另一种方式,视同鉴定与通信鉴定或会议鉴定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二条 下列情况之一的,可视同已有鉴定意见:
1.计划或合同的项目,已被实施应用半年以上,经下达计划(委托任务)单位或合同委托方进行正式验收,并出具现场检测报告等证明文件的;
2.已被实施应用一年(含一年,以下同)以上,经生产实践证明技术成熟,已取得经济、社会效益,并由实施单位出具现场检测证明(在本单位实施应用的,应经其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
3.由省(部委)级(含省、部委级,以下同)以上专业技术检测机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有关技术指标进行检测、评价并出具测试报告和评价结论的;
4.经有关部门正式颁发并实施一年以上的有关规程、规范、标准等;
5.经中国专利局授予专利权的发明专利,实施后取得经济效益,并由实施单位出具证明的;
6.科学理论成果通过省、部委级以上刊物(或全国性学术组织、全国性学术会议)公开一年以上,由完成单位组织五名(含五名)以上同行专家提出书面评价意见(格式见附件2)的。
第十三条 符合本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要求、已有视同鉴定意见的科技成果,可根据需要申请办理视同鉴定。办理视同鉴定,应由其第一完成单位负责填写《鉴定申请表》(一式二份,格式见附件4)和《视同鉴定证书》草案(格式见附件5)并提供一套本管理办法第六条要求的有关技术文件资料,报送其主管部门或单位审查,视同鉴定证书草案由部科技司或水规院、电规院、电力机械局、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武警水电指挥部、各电管局、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同)电力局审核批准。
第十四条 根据精简节约的精神,应视科技成果的具体情况来决定采用何种鉴定或视同鉴定形式,各类科技成果与鉴定或视同鉴定的形式的关系可参考“各类科技成果与鉴定或视同鉴定形式的对应关系表”(附表件6)。
第十五条 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由部科技司归口管理。水规院、电规院、电力机械局、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武警水电指挥部、各电管局、省电力局负责本主管系统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上述部门和单位一般不作为科技成果的完成单位。
部直属各电力设计院、水电勘测设计院、水电工程局、高校、科研单位、归口管理单位可以组织其自选项目的科技成果的鉴定;由上述单位作为横向委托项目的被委托方而完成的科技成果,其鉴定一般应由项目委托方负责组织,委托方无科技成果鉴定权时,应由委托方有鉴定权的上级单位或部门负责组织,也可在征得有鉴定权的委托方或委托方有鉴定权的上级单位或部门同意后,由被委托方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组织。
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均不得从被鉴定或办理视同鉴定的科技成果的完成单位中产生。
第十六条 应聘参加鉴定或视同鉴定工作的专家应有一定的代表性,并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被鉴定的科技成果所属专业或相关专业的高、中级技术职务(称);
2.具有较高的学术、技术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同行学术、技术领域发展状况;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4.不是被鉴定科技成果的完成人员。
组织鉴定单位的管理干部,不作为其自身下达和直接管理的计划项目的鉴定的应聘专家。
鉴定技术负责人不应从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中产生。鉴定委员会或应聘参加通信鉴定的专家人数为7~15人,其中从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中产生的不超过七分这一。在鉴定委员会对鉴定意见讨论、表决时,参加科技成果研究的人员均应回避。
第十七条 应用技术成果的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鉴定所需技术资料、文件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
2.是否达到计划任务书(或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
3.有关技术文件中的技术数据、图表是否准确、完整;
4.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其特点、独创性及水平;
5.实践检验的效果、应用范围和推广应用前景;
6.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预算、分析的可靠性;
7.采用“科技成果密级评价方法”提出建议密级;
8.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第十八条 软科学成果的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鉴定所需文件得否齐全并符合要求;
2.是否达到课题要求的标准和目的;
3.应用情况和实践检验的效果;
4.与国内外同类成果比较其特点、独创性及水平;
5.实践检验的效果、应用范围和推广应用前景;
6.采用“科技成果密级评价方法”提出建议密级;
7.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第十九条 科学理论成果的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鉴定所需文件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发表后被引用情况报告;
2.对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评价;
3.该成果的论点、论据是否明确,有关数据是否准确;
4.该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国内外同学科比较,其成果的创新点、学术意义及学术水平;
5.采用“科技成果密级评价方法”提出建议密级;
6.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建议;
7.应用理论研究成果应补充经过实践检验效果、应用范围及对可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析报告。
第二十条 视同鉴定时,本管理办法第十七条或第十八条、第十九条内容由科技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提出草案。
第二十一条 由个人或无完成单位的集体完成的科技成果,其鉴定或视同鉴定工作,可参照本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办理。其中,属于职务成果,由成果所有权单位负责;属于非职务成果的,由成果第一完成人持其所在单位出具的非职务成果证明,通过成果受益单位(或直接)向有关单位或主管部门申请办理。
第二十二条 通信鉴定时,由组织鉴定单位负责汇总应聘专家的书面意见,并依据三分之二(含三分之二,以下同)以上应聘专家的一致意见,对提交鉴定的科技成果应鉴定的内容(见本管理办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和第十九条,以下同)逐项进行审查和评价后形成鉴定结论。
会议鉴定时,鉴定委员会要对提交鉴定的科技成果应鉴定的内容逐项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按少数服从多数(须经鉴定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的原则通过鉴定结论,鉴定结论及投票情况记入鉴定证书(草案),由鉴定技术负责人签字认可。
视同鉴定时,由审批视同鉴定部门或单位的科技管理机构参照本管理办法第九条、第十条要求,及对提交视同鉴定的科技成果应鉴定的内容逐项进行审查和评价,并形成视同鉴定审批意见,审核合格的视同鉴定证书草案由审批视同鉴定单位盖章后生效,即为正式的视同鉴定证书。对申请办理视同鉴定的单位所提交的视同鉴定证书草案不符合本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要求的,应责成其补正。
第二十三条 应聘参加鉴定或视同鉴定工作的专家要对其作出的鉴定意见的正确性承担技术责任,并负有保守技术秘密的责任。参与了鉴定委员会讨论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均应对会议讨论情况保守秘密。对鉴定结论持有异议的,应在鉴定结论中注明。对于应聘参加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专家,组织鉴定单位可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发给技术咨询费。鉴定工作所需费用由申请鉴定单位负担。
第二十四条 组织鉴定单位应对鉴定委员会提交的鉴定证书草案进行认真审核,发现有重大缺陷的,应责成原鉴定委员会进行补充鉴定;发现有弄虚作假或在鉴定工作中搞形式主义的,应驳回鉴定证书草案,可另行组织鉴定委员会重新进行鉴定。
审核合格的鉴定证书草案由组织鉴定单位盖章后生效。即为正式的鉴定证书。
第二十五条 技术上达到国内最先进水平、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对电力生产建设有全局性影响的应用技术和科学理论成果,可申请由部组织鉴定。
部组织的鉴定由部科技司归口管理,代部进行预审查(修造企业新产品鉴定由部电力机械局代部进行预审查),并报部总工或总工以上领导审批。经审批同意的,由部科技司代部组织鉴定工作,通过鉴定的,由科技司代部颁发鉴定证书,鉴定证书盖用“电力工业部技术鉴定专用章”。
第二十六条 各单位科技管理机构负责管理本单位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组织(或委托有关单位组织)本单位的科技成果的鉴定,统一本单位鉴定证书或视同鉴定证书的编号(编号方式见附件7),未按要求统一编号的鉴定证书或视同鉴定证书不予承认。
第二十七条 本管理办法由部科技司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
| 建 议 密 级 | |
------------------------------------------
| 批准密级及编号 | |
------------------------------------------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编号( ) 鉴字 号
成 果 名 称:
成果完成单位:
鉴 定 形 式:
组织鉴定单位:
鉴 定 日 期:
一、成果简要说明及主要技术指标
二、推广应用前景及效益预测
三、鉴定意见
鉴定技术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四、主持鉴定单位意见
盖 章
年 月 日
五、组织鉴定单位意见
盖 章
年 月 日
六、主要技术文件目录及提供单位
七、主 要 研 究 人 员 名 单
----------------------------------------------------------------------------------
|序号|姓 名|年龄|文化程度|所学专业|职称职务|工作单位|对成果的创造性贡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八、鉴 定 委 员 名 单
------------------------------------------------------------------------------
|序号|鉴定会职务|姓 名|工作单位|所学专业|现从事专业|职称职务|签 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电力科技成果专家评审意见表
科技成果名称:
科技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员:
应邀评审专家姓名:
专家评审意见表发出日期:
返出日期:
组织评审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专家评审意见:
----------------------------------------------------------------------------
| |
| |
| |
| |
| |
| |
| 评审人(签字): |
| (如填写不下,可另附页) 年 月 日|
----------------------------------------------------------------------------
----------------------------------------------------------------------------
|评| 姓 名| | 性 别| | 出生年月| |
|审|----------------------------------------------------------------------
|专| 熟悉专业| | 职务(称)| |
|家|----------------------------------------------------------------------
|简| 工作单位详细通信地址、邮编| |
|况| | |
|--------------------------------------------------------------------------
|评审专家所在单位意见: |
| |
| |
| (盖章) |
| 年 月 日 |
----------------------------------------------------------------------------
注:1.科技成果的通信鉴定或有关视同鉴定时,以此表格式征求同行专家的书面意见。
2.此表应附有一套被评审科技成果的有关技术资料(由组织评审单位提供),评审专家和
评审专家所在单位均负有对被提供的有关技术资料的保密责任。
3.组织评审单位和评审专家所在单位均负有对专家评审意见的保密责任。
4.组织评审单位应根据有关规定并视专家评审意见情况的酌情对评审专家支付一定的评
审费。
填写说明
1.本表第1页由组织评审单位填写;第2页由评审专家填写,第3页由评审专家所在单位
填写。
2.本表应用钢笔填写,要求字迹工整、清晰。
3.专家评审意见应视被评审科技成果的情况分别包括如下内容:
(1)应用技术成果的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鉴定所需技术资料、文件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
②是否达到计划任务书(或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
③有关技术文件中的技术数据、图表是否准确、完整;
④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其特点、独创性及水平;
⑤实践检验的效果、应用范围和推广应用前景;
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预算、分析的可靠性;
⑦采用“科技成果密级评价方法”提出建议密级;
⑧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2)软科学成果的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鉴定所需文件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
②是否达到课题要求的标准和目的;
③应用情况和实践检验的效果;
④与国内外同类成果比较其特点、独创性及水平;
⑤实践检验的效果、应用范围和推广应用前景;
⑥采用“科技成果密级评价方法”提出建议密级;
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3)科学理论成果的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鉴定所需文件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发表后被引用情况报告;
②对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评价;
③该成果的论点、论据是否明确,有关数据是否准确;
④该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国内外同学科比较,其成果的创新点、学术意义及学术水平;
⑤采用“科技成果密级评价方法”提出建议密级;
⑥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建议;
⑦应用理论研究成果应补充经过实践检验效果、应用范围及对可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析报告。
鉴定委托书
(存 根)
编号:
鉴定证书编号(预定):
项 目 名 称:

任务来源(计划合同编号):
项 目 起 止 时 间: 年 月— 年 月
申 请 鉴 定 单 位:
受委托主持鉴定单位:
拟 办:
审 核:
签 发:
年 月 日

鉴定委托书
※ ※ ※ ※ ※ ※ ※ ※ ※ ※ ※ ※
编号:
---------------------------- :
项目完成单位-------------------------- 申请对《 》项目进行鉴
定,经审查符合有关规定,同意对该项目进行会议(通信)鉴定。现委托你单位代----------
--------主持鉴定工作,具体事宜请你们直接与有关单位商议。
附:鉴定证书编号(预定):

(委托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鉴 定 申 请 表
预定鉴定证书编号:
------------------------------------------------------------------------
| 鉴定基本 | 鉴定| 鉴定 |鉴 定|通 信|鉴 定| |鉴 定| |
|情况(核准)| 类别| 视同鉴定|形 式|会 议|时 间| |地 点| |
------------------------------------------------------------------------
|项 目 | |
|名 称 | |
------------------------------------------------------------------------
| 鉴定基本 |鉴定 | 鉴定 |鉴 定|通 信|鉴 定 | |鉴 定| |
|情况(核准)|类别 | 视同鉴定|形 式|会 议|时 间 | |地 点| |
------------------------------------------------------------------------
|任何来源、计划(合同)编号| |
------------------------------------------------------------------------
| 工作起止时间| |
------------------------------------------------------------------------
|主| |
|要| |
|完| |
|成| |
|单| |
|位| |
------------------------------------------------------------------------
|推荐组织鉴定单位| |
------------------------------------------------------------------------
|提| |
|供| |
|鉴| |
|定| |
|文| |
|件| |
|资| |
|料| |
|目| |
|录| 申请单位的科技档案部门意见: (盖 章) |
| | 年 月 日 |
------------------------------------------------------------------------
推荐鉴定委员会成员名单
------------------------------------------------------------------------------
序号 鉴定会职务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所学专业 现从事专业 职称职务 备注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
|申请单位意见: |
| |
| |
| |
| |
| (盖 章) |
| 年 月 日 |
|--------------------------------------------------------------------------
|申请单位的主管单位意见: |
| |
| |
| |
| |
| (盖 章) |
| 年 月 日 |
----------------------------------------------------------------------------
----------------------------------------------------------------------------
|预审查单位审批意见: |
| |
| |
| |
| |
| (盖 章) |
| 年 月 日 |
----------------------------------------------------------------------------
|组|形式审查情况: |
|织| |
|鉴|形式审查人(签字): |
|定|----------------------------------------------------------------------
|单| |
|位| |
|审| |
|查| (盖 章) |
|意|专业主管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
|见| |
|--------------------------------------------------------------------------
|备| |
| | |
| | |
|注| |
----------------------------------------------------------------------------
填写说明
1.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应填此表并附有关技术资料一套,按申请单位→申请单位的主管单位→预审查单位→组织鉴定单位的程序依次上报。
2.“预定鉴定证书编号”、“鉴定基本情况(核准)”由组织鉴定单位的科技管理机构填写。
3.第1、2页自“项目名称”以下各栏内容由申请鉴定单位填写。
4.“主管单位意见”应对“主要完成单位”及其排序、“推荐组织鉴定单位”、“推荐鉴定委员会成员名单”等栏内容提出审查意见。
5.“预审查单位审批意见”应对上述第4条说明中所列内容提出审批意见。
6.“组织鉴定单位审查意见”应负责申请鉴定项目的形式审查和确定鉴定类别鉴定形式、鉴定时间、鉴定地点,对通过审查的,给出预定鉴定证书编号。
7.“主管单位”、“预审查单位”、“组织鉴定单位”中若有为同一单位的,只需在较后栏目中填写一次意见,并在前面栏目中注明。
------------------------------------
| 建 议 密 级| |
------------------------------------
| 批准密级及编号| |
------------------------------------
科学技术成果视同鉴定证书
编号( ) 鉴字 号
成 果 名 称:
成果完成单位:

审 批 单 位:
审 批 日 期:

一、成果简要说明及主要技术指标
二、推广应用前景及效益预测
三、视同鉴定证明及技术文件目录
四、科技成果管理机构审批意见


盖 章
年 月 日
五、主 要 研 究 人 员 名 单
------------------------------------------------------------------------------
序号 姓 名 年龄 文化程度 所学专业 职称职务 工作单位 对成果的创造性贡献
------------------------------------------------------------------------------
------------------------------------------------------------------------------
------------------------------------------------------------------------------
各类科技成果与鉴定或视同鉴定形式的对应关系表
--------------------------------------------------------------------------------------------------
成果 | 鉴 定 | 视 同 鉴 定
|----------------------------------------------------------------------------------------
类别 | 通信| 会议| 计划、合| 实施、应用| 省、部级| 已经有关| 获发明 | 公开一年以|
| | | 同项目,| 一年以上,| 以上专业| 部门正式| 专利权 | 上组织五名|
| | | 通过验收| 由实施单 | 检测机构| 颁布实施| 有实施 | 以上专家书|
| | | | 位出具证明| 检测 | | 证明 | 面评价 |
----------------------------------------------------------------------------------------------------
新设计 | | √ | √ | √ | | √ | | |
----------------------------------------------------------------------------------------------------
新技术、| √ | √ | √ | √ | | | | |
新工艺 | | | | | | | | |
----------------------------------------------------------------------------------------------------
新产品 | | √ | √ | | √ | | | |
----------------------------------------------------------------------------------------------------
计算机 | | √ | √ | √ | | | | |
软件 | | | | | | | | |
----------------------------------------------------------------------------------------------------
标准、 | √ | | | | | √ | | |
规范 | | | | | | | | |
----------------------------------------------------------------------------------------------------
软科学 | √ | √ | √ | √ | | √ | | √ |
----------------------------------------------------------------------------------------------------
已有成果| √ | | √ | √ | | | | |
的推广 | | | | | | | | |
应用 | | | | | | | | |
----------------------------------------------------------------------------------------------------
发明专 | | | | √ | | | √ | |
利项目 | | | | | | | | |
------------------------------------------------------------------------------------------------------
信息研究| √ | | | | | | | √ |
------------------------------------------------------------------------------------------------------
论文、 | √ | | | | | | | √ |
研究报告| | | | | | | | |
----------------------------------------------------------------------------------------------------
电力部关于科技成果鉴定证书
视同鉴定证书编号方式的规定
(××) (视)鉴字× ×××号
(1) (2) (3) (4)
(1)鉴定年度(两位阿拉伯数字)。
(2)组织鉴定单位简称(汉字)。
(3)鉴定分类(一位阿拉伯数字):
“1”表示新成果;
“2”表示采用新技术成果;
“3”表示推广应用成果;
“4”表示标准化成果;
“5”表示软科学成果;
“6”表示科技管理、科技信息成果;
“7”表示科学理论成果;
(4)本年度内鉴定顺序号(三位阿拉伯数字)。

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登记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的管理,促进科技成果的交流、应用和推广,使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满足电力生产建设的需要,根据国家科委《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的规定》等有关文件的精神,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管理办法所称科技成果包括:
1.解决电力生产建设中科学技术问题的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
2.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而取得的、促进电力生产建设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3.阐明自然现象、特征、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在学术上具有新见解、对电力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推动或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成果。
第三条 科技成果登记工作(以下简称登记)随时进行,要求已通过鉴定或视同鉴定的科技成果尽快申报登记(科技成果在关键技术或成果权属问题上存有重大争议的,应在其争议解决后再申报登记)。
第四条 科技成果登记的申报程序是:
1.一个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由完成单位做为申报单位,按其行政隶属关系逐级上报。
(1)基层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按该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逐级上报。各电管局、直属省(自治区)电力局、水规院、电规院、电力机械局、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武警水电指挥部的科技管理机构负责对申报项目进行预审,预审合格后上报。
(2)部直属高校、科研单位完成的项目,经本单位的科技管理机构预审合格后上报。
2.几个单位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以鉴定证书或视同鉴定证书所列的为准)作为科技成果的申报单位,由申报单位与其它共同完成单位协商(另附能表明已经协商并取得一致意见的证明)后,按其行政隶属关系逐级上报。
3.部归口管理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直接上报。
4.电力系统外的申报单位申报科技成果登记的程序是:
(1)属于电力系统单位委托任务的,按委托任务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逐级上报。
(2)非电力系统委托任务的,通过电力系统所属的科技成果直接受益单位,按该受益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逐级上报。
5.由个人或无完成单位的集体完成的科技成果,其科技成果登记工作,可参照本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办理。其中,属于职务成果的,由成果所有权单位负责;属于非职务成果的,由成果第一完成人持其所在单位出具的非职务成果证明,通过成果受益单位(或直接)向有关单位或主管部门申请办理。
第五条 科技成果申报登记应提交的技术文件和资料包括:
1.《电力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表》(格式见附1);
2.《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或《科学技术成果视同鉴定证书》;
3.科技成果通过鉴定或视同鉴定时提交的主要技术文件和资料。
上述材料1、2均要求一式两份,材料3一式一份(其中,材料1、2各一份由预审单位的科技管理机构负责归档管理;材料1、2、3各一份由预审单位上报)。
在报述上述材料1、2 3的同时鼓励将材料1以软盘或远程通讯传输的形式报送。
第六条 对于获准登记的科技成果,由部科技司定期地以《电力工业部科技成果公报》的形式予以分布。
第七条 科技成果登记的申报必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如发现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者,经查明属实,在科技成果公报上宣布撤销登记。
第八条 有关已登记科技成果的争议,由科技成果登记的预审单位负责处理或协商解决。
第九条 未获准登记的科技成果不得申报部级和国家级科技奖励。
第十条 拥有获准登记的科技成果的数量,应作为考核单位或个人对电力科技进步做出贡献大小的依据之一,对在科技成果登记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一条 科技成果登记是科技成果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被登记的科技成果是电力科技成果信息数据库的主要来源。电力科技成果信息数据库是国内电力行业检索查新的主要依据之一。
第十二条 科技成果登记工作由部科技司归口管理。登记的日常管理工作委托电力工业部科技开发服务中心负责,包括以申报登记的科技成果的受理、形式审查等。
第十三条 凡获得部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科技成果(应用基础理论成果除外)均应申报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登记,并填报《科技成果报告表》,有关登记程序和条件仍按国家科委《关于科技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的规定》等有关文件的要求办理。
第十四条 各预审单位可根据本主管系统(单位)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建立本主管系统(单位)的科技成果登记管理制度,有关管理办法可参照本管理办法制订并报部科技司备案。
第十五条 本管理办法由部科技司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电力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表
--------------------------------------------------------------------
部登记号| C80A | | 部登记 |C80B| |
| | |受理日期 | | |
--------------------------------------------------------------------
--------------------------------------------------------------------
汇总单位序号|C80C| | 申报单位类别|C80D| |
--------------------------------------------------------------------
----------------------------------------------------------------------
科技成果 C22A
中文名称 限35个汉字
----------------------------------------------------------------------
科技成果 C21A
英文名称
----------------------------------------------------------------------
中图法分类号 C16A 电力成果分类代码 C16B
----------------------------------------------------------------------
主题词 C45A
----------------------------------------------------------------------
自由词 C45B
----------------------------------------------------------------------
研究起始日期 C73A 研究终止日期 C73B
----------------------------------------------------------------------
成果密级 C74A 0—非密 2—内部 保密截 C74B
3—秘密 4—机密 止日期
------------------------------------------------------------------------
任务来源 C83D 1—国家攻关 2—国家其它计划 3—部下达
4—其它省部下达 5—企业委托 6—自选
7—非职务 8—其它
------------------------------------------------------------------------
成果类别 C83A 1—新成果 2—采用新技术 3—推广应用 4—标准
5—软科学 6—科技管理、科技信息 7—理论成果
------------------------------------------------------------------------
成果水平 C84A 1—国际领先 2—国际先进 3—国内领先
4—国内先进 6—其它
------------------------------------------------------------------------
专利情况 C70D 1—已获专利 2—已申报专利 专利 C70B ——
3—未申报专利 项数
------------------------------------------------------------------------
专利号 C70A 国际专利 C70C ———
分类号(IPC)
------------------------------------------------------------------------
完成单位总数 C94A 完成人员总数 C95A ———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海南省住宅区物业管理条例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


海南省住宅区物业管理条例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海南省住宅区物业管理条例》已由海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1999年9月24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物业管理,提高物业管理的服务水平,规范物业管理行为,维护业主、使用人和物业管理公司的合法权益,提供整洁、文明、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住宅区的物业管理。
本条例所称物业,是指已竣工并交付使用的住宅及其附属的设施、设备和场地。
本条例所称物业管理,是指业主组成业主委员会对其物业的共有部分和共同事务委托物业管理公司进行专业管理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业主,是指物业的所有权人。
本条例所称使用人,是指物业的承租人和业主之外的其他实际使用物业的人。
本条例所称物业管理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物业管理服务的企业法人。
第三条 物业管理实行业主自治管理与物业管理公司专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省的物业管理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确定的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物业管理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

第二章 业主自治管理
第五条 业主通过业主大会及其选举产生的业主委员会对所属住宅区物业实行自治管理。
市、县、自治县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按照住宅与其附属的共用设施、设备和场地的相关情况具体划定物业管理区域的范围。
第六条 业主享有对住宅区物业共有部分和共同事务进行管理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业主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业主大会;
(二)选举和被选举业主委员会成员;
(三)表决通过业主公约、业主委员会章程和其他有关物业管理的重大事项;
(四)监督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的工作。
业主履行下列义务:
(一)执行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决议、决定;
(二)遵守业主公约和有关住宅区物业管理的规定;
(三)按照合同约定缴纳物业管理费、水电费和维修基金等费用。
第七条 房屋已交付使用且出售房屋建筑面积达到50%以上的,售房单位应当在30日内向所在地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在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组织召开首次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
具备成立业主委员会条件而3个月内没有成立的,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具备条件的6个月内组织召开首次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
第八条 业主大会是住宅区物业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业主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选举、罢免业主委员会成员;
(二)制定或修改业主公约和业主委员会章程;
(三)批准或终止物业管理委托合同;
(四)监督业主委员会的工作,听取和审议业主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五)决定与业主利益相关的物业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
(六)改变或撤销业主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第九条 业主大会由全体业主组成。
业主大会必须有持过半数投票权的业主(或委托代理人)出席才能举行。业主大会选举业主委员会和通过业主公约、业主委员会章程及决定其他重大事项,必须经过全体业主所持票数过半数通过;决定其他事项必须经过出席大会的业主所持票数过半数通过。
业主所持票数按其拥有的房屋建筑面积计算。建筑面积每10平方米为1票,5平方米以上不足10平方米的计算为1票,不足5平方米的不计票。
第十条 业主大会由业主委员会负责召集。业主大会召开7日前,业主委员会应当将会议内容及有关事项书面通知业主和使用人。
业主大会每年至少召开1次。
业主大会闭会期间,持有30%以上投票权的部分业主联名提议可以召开临时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应当在接到该项提议后15日内召开临时业主大会。逾期不召开的,由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召开。
第十一条 业主大会应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结合所属物业的实际,制订业主公约。
业主公约是由业主共同制定的有关物业的共有部分和共同事务管理的协议,业主公约对全体业主具有约束力。
第十二条 业主委员会委员由业主大会从业主中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从委员中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委员每届任期两年,可以连选连任。
业主委员会委员应当由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能模范遵守物业管理规章制度和有一定工作能力的人员担任。
业主委员会成员一般不领取报酬。但担任专职工作的业主委员会成员或聘请的专职工作人员可以领取报酬,具体标准由业主大会决定。
第十三条 业主委员会应当自选举产生之日起15日内,持下列材料向所在地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登记:
(一)业主委员会登记申请书;
(二)业主委员会章程;
(三)筹备业主委员会和召开业主大会的有关原始资料;
(四)业主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及委员名单。
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对符合本条例规定的业主委员会予以登记;对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不予登记,但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登记的日期为业主委员会成立日期。
第十四条 业主委员会是代表全体业主的合法权益,遵照业主大会的决议、决定和业主委员会的章程,对所属物业区域实施自治管理的组织。业主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召集和主持业主大会;
(二)提出业主公约、业主委员会章程的草案或修订草案;
(三)选聘或解聘物业管理公司,签订、变更或解除物业管理委托合同;
(四)审议物业管理公司提出的本住宅区物业管理年度计划和财务收支情况;
(五)审议住宅区配套工程、重大维修工程项目及其他物业管理服务的重大措施;
(六)听取业主、使用人的意见和建议,监督、检查物业管理公司的工作;
(七)教育、督促业主和使用人遵守物业管理法律法规和业主公约;
(八)履行业主大会赋予的其他职责。
前款(二)至(五)项规定的事项必须经业主大会批准。
第十五条 业主委员会必须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及业主委员会章程的规定行使职权,接受全体业主、使用人和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
第十六条 业主委员会会议由业主委员会主任根据工作需要或者1/3以上委员的提议召开,但每年至少召开2次。会议必须有过半数委员出席,作出的决定必须经全体委员过半数通过,并以书面的形式由业主委员会委员签字认可,存档备查。
第十七条 业主委员会的活动经费最高不得超过同期物业管理费总额的1%,从物业管理费中支出,具体数额和使用计划由业主大会审议决定。业主委员会的活动经费包括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会议的费用、必要的办公费用和业主委员会专职人员的报酬。
第十八条 住宅交付使用后至业主委员会成立前,对物业的管理由售房单位负责,售房单位可以聘请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也可以自行管理。

第三章 物业专业管理
第十九条 物业专业管理由业主委员会聘请具有资质的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
物业管理公司经业主委员会的聘用,可以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条例以及物业管理委托合同的约定,对业主所属物业区域内的房屋及配套设施、设备和公共场所进行日常维护、修缮,对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公共秩序及其他事务进行日常管理,并为业主、使用人提供相关的服务。
第二十条 物业管理公司必须持营业执照向省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确认资质等级并取得物业管理经营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物业专业管理服务活动。
物业管理公司必须按照资质等级管理的规定从事物业管理经营。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向物业管理公司核发营业执照时,应当注明持有物业管理经营许可证方可经营。
物业管理公司资质等级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 物业管理实行招标投标制度。具体办法由省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二条 物业管理公司接受业主委员会的委托从事物业管理服务,应当参照国家制定的物业管理委托合同示范文本与委托方签订物业管理委托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应当自生效之日起30日内由物业管理公司报所在地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普通住宅物业管理收费,应当遵循公平、合理、公开的原则。物业管理收费应当与物业管理服务水平相适应。
普通住宅及普通住宅中未售出空置房屋的物业管理费,实行政府指导价,以业主的房屋建筑面积计算,具体标准由省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省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物业的类型、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分类制定。
政府制定物业管理费指导价应当实行听证会制度。
高档住宅的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标准通过招标投标确定。
为业主、使用人个别需求提供特约服务的服务收费,由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使用人协商议定。
第二十四条 物业管理的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绿化、清洁、保安、公共设施设备的日常运行和保养等。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委员会可以就以上项目的部分或全部以及其他双方约定的服务项目签订物业管理委托合同。
普通住宅物业管理费收取的具体标准由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公司根据政府指导价规定的幅度在物业管理委托合同中约定,并报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备案。未成立业主委员会的住宅区,普通住宅物业管理收费不得超过政府指导价的基准价标准。
第二十五条 住宅物业管理费的费用构成按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物业管理费由物业管理公司按照物业管理委托合同的约定向业主逐月收取。
物业管理公司应当每半年公布一次物业管理费的收支帐目,接受业主、使用人的监督。
物业管理费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应当向业主、使用人公开并加以说明,业主和使用人有权查询。
第二十七条 已按照本条例规定向业主收取物业管理费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再向业主收取性质和内容相同的费用。
物业管理公司不得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增加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
未经业主、使用人的同意,物业管理公司自行提供服务的,业主、使用人有权拒绝支付服务费用。
第二十八条 业主共有的公用设施、设备、场地以及房屋,可以由业主委员会委托物业管理公司经营,其收益归全体业主共有,并入维修基金。
第二十九条 物业管理公司应当在物业管理委托合同终止或解除后的10日内,向业主委员会办理以下移交手续:
(一)移交维修基金、预交的物业管理费和结余的维修养护费;
(二)移交维修基金帐册、财务帐目清单及其他物业档案资料;
(三)移交业主共有的物业管理用房、经营用房、场地和其他财物。
业主委员会应当在终止或解除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后的10日内报所在地物业管理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条 物业必须经综合验收合格后,方可将物业管理权移交给业主委员会。分期建设的,配套设施满足使用功能要求时,经分期验收合格的,可以移交物业管理权。综合验收或分期验收不合格的,业主委员会有权拒绝接受物业管理权,售房单位必须继续承担物业管理费用。
第三十一条 售房单位向业主委员会移交物业管理权时,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物业的接管验收工作。售房单位及有关单位对接管验收中所提意见应当及时处理。
第三十二条 售房单位在物业综合验收或分期验收时,应当向业主委员会提供物业管理用房,其产权属全体业主共有。尚未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由所在地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代为接收。未提供房屋的,售房单位应当提供与管理用房等价的房款。
物业管理用房的面积按验收的总建筑面积的1‰计算,但最小不得少于30平方米。
第三十三条 售房单位向业主委员会移交物业管理权时,应当将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的房屋及其他财产,以及下列所涉及的物业文件资料同时移交:
(一)物业建设项目的各项批准文件;
(二)项目工程规划图、总平面图、单位工程竣工图和公用设施设备竣工图;
(三)单位工程竣工验收资料和物业综合验收或分期验收资料;
(四)其他必要资料。

第四章 物业的使用
第三十四条 业主、使用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业主公约的规定,爱护和正确使用住宅区物业,正确处理供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维修、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相邻关系。
第三十五条 业主对自有房屋进行装饰、装修,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和业主公约,对可能影响他人生活,危及他人安全、损害他人利益的,应当事先告知物业管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应当将国家有关规定和注意事项告知业主或使用人。
凡涉及拆改房屋主体结构或明显加大房屋荷载的装饰装修工程,业主或使用人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因违反国家规定,装饰装修不当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业主或使用人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物业区域内按照规划建设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的使用性质,不得占用物业区域内的道路、场地。
第三十七条 物业管理公司应当建立健全物业区域治安管理制度。因物业管理公司没有建立健全治安管理制度或保安人员违反保安岗位责任制度,造成业主或使用人损失的,物业管理公司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由物业管理公司管理的停车场,物业管理公司应当与区域内的车主签订车辆停放管理协议,明确车辆停放管理的责任关系和收费关系。
车辆停放管理的收费标准由省价格主管部门统一制定。
第三十九条 业主转让或出租房屋时,应当自合同签订之日起15日内,将双方在物业管理方面的约定书面告知物业管理公司。
第四十条 住宅区内业主或使用人的用水、用电,应当分户装表,供水、供电企业收费应当直接抄表到户。
水、电收费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法定计量器具计量收费。住宅区实行二次供水或停电时自行发电的,水费和电费相应增加该部分的成本费用,并向业主和使用人公开,接受业主、使用人和业主委员会的监督。

第五章 物业的维修
第四十一条 住宅区依法设立维修基金。维修基金专项用于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大修、更新、改造。
第四十二条 商品住房在销售时,购房者与售房单位应当签定有关维修基金缴交约定。维修基金由售房单位在售房时向购房者一次性代为收取。多层楼房、别墅一般按照购房款2%的比例收取;高层楼房及多层带电梯楼房一般按照购房款3%的比例收取。所收维修基金不计入销售成本

公有住房、职工集资建房和政府安居工程的维修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四十三条 售房单位应当在为业主办理房屋产权证书之前,将代收的维修基金移交给所在地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代管。条件具备的小区,经业主委员会提交业主大会决定,可以将维修基金交给业主委员会或物业管理公司代管。
维修基金由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代管的,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干涉维修基金的正常使用。
第四十四条 维修基金归全体业主共有,设立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定期接受业主和业主委员会的检查与监督。
维修基金明细户一般按照单幢房屋设置。
第四十五条 维修基金的使用,由物业管理公司提出年度使用计划,经业主委员会审核、业主大会批准后实施。
维修基金不足时,应当按照业主委员会的决定和所拥有的房屋建筑面积比例,缴纳物业维修基金。
第四十六条 物业维修、更新、改造的费用,按照下列规定承担:
(一)业主自用部位、自用设施、设备的维修、更新、改造费用,由业主自行承担;
(二)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大修、更新、改造费用,由各幢房屋的业主按照其占有的房屋建筑面积比例分摊;依照本条例设立维修基金的,在维修基金中列支;
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属人为损坏的,其维修、更新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三)住宅区的水、电、煤气、通讯及有线电视等管线的维修养护,由有关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有线电视等单位负责,维修养护费用由有关业务单位承担。
第四十七条 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维修时,相关业主或使用人应当提供便利,予以配合。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物业管理公司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二款规定,未取得物业管理经营许可证从事物业管理经营的,或者所经营物业与其资质等级不相符合的,由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降
低其资质等级,直至吊销其物业管理经营许可证。
第四十九条 物业管理公司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二款规定及物业管理委托合同,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或者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的,由价格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五十条 物业管理公司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售房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拒不移交有关财产或资料的,由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交出,经责令仍拒不交出的,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追缴,并处以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一条 售房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不提交物业管理用房,也不交纳等价房款的,由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提交,并可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 业主违反本条例和物业管理委托合同,不按照约定缴纳物业管理费的,物业管理公司可以依照合同约定收取违约金或滞纳金;合同没有约定的,可以在追缴期限届满后每日加收1‰的滞纳金。物业管理公司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者起诉。
第五十三条 业主、使用人违反本条例和业主公约规定的,物业管理公司有权予以制止,要求其限期改正或提请有关部门处理;造成损失的,责任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 售房单位、物业管理公司或业主委员会挪用维修基金的,由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追回挪用款项,没收违法所得;售房单位、物业管理公司挪用造成损失的,必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挪用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 业主、使用人、业主委员会、售房单位及物业管理公司之间因物业管理发生纠纷的,可以向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调解,也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六条 本条例中有关专业用语的含义为:
(一)自用部位,是指业主所购房屋内部,由业主自用的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阳台、天井、庭园及室内墙面、天花板、地面等部位;
(二)自用设施设备,是指业主所购房屋内部,由业主自用的门窗、卫生洁具以及通向总管的供水、排水、燃气管道、电线等设施设备;
(三)共用部位,是指一幢房屋内由该幢房屋的业主共同使用的门厅、楼梯间、走廊通道、天井、房屋承重结构(包括基础、承重墙体、梁、柱、屋顶等)、室外墙面等部位。
(四)共用设施设备,是指物业区域内或单幢房屋内,建设费用已分摊进入住房销售价格的共用的上下水管道、落水管、水箱、加压水泵、电梯、天线、供电线路、照明、煤气线路、消防设施、绿地、道路、路灯、沟、渠、池、井、非经营性车场车库、公益性文体设施和共用设施设备
使用的房屋等。
第五十七条 写字楼及工业、商业用房等实行物业管理的,可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第五十九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解释。
第六十条 本条例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海南经济特区城镇住宅区物业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1999年10月17日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性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内政办字〔2005〕191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财政性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事业单位: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性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五年六月二十三日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性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财政性资金管理与监督,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保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下列财政性资金的支付管理:
(一)财政预算内资金。
(二)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
(三)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四)其它财政性资金。
属于统借统还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的支付,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其国内配套财政性资金的支付,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所有财政性资金都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存储、支付和清算。
第四条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由下列银行账户构成:
(一)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开设的国库单一账户(简称国库单一账户)。
(二)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余额账户(简称财政零余额账户)。
(三)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余额账户(简称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
(四)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简称预算外资金专户)。
(五)经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或授权财政部门开设的特设专户。
第五条 财政部门负责管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其它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设立、变更或撤销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的账户。人民银行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对国库单一账户和代理银行的管理监督。
第六条 财政性资金的支付原则上包括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
财政直接支付是指财政部门向人民银行和代理财政支付业务的商业银行签发支付指令,代理银行根据支付指令通过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的办法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即商品供应商、劳务提供者等。
财政授权支付是指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门批准的授权支付额度,向代理财政支付业务的商业银行签发支付指令,代理银行根据支付指令,在财政部门批准的用款额度内,通过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的办法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
第七条 代理银行与国库单一账户的资金清算,按照《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银行清算办法》的规定办理。
第八条 部门预算批复后,预算单位依法拥有相应的资金使用权,履行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职责,并接受财政和审计监督。
第九条 预算单位原则上分为一级预算单位、二级预算单位和基层预算单位。只有本单位开支,无下属单位的预算单位,为基层预算单位,基层预算单位一般为一个独立核算单位。一级、二级预算单位的本级视为基层预算单位。
第十条 预算单位按照本办法规定编制分月用款计划,并根据批复的分月用款计划使用财政性资金。
第十一条 财政性资金应按照部门预算、用款计划、项目进度和规定程序的原则进行支付。
第十二条 代理银行按规定及时向财政部门报送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支出日报、退款日报,并向财政部门和人民银行报送财政支出月报。
对代理银行提供的日报,财政部门审核无误后,及时列报财政支出。
第二章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设立、使用和管理
第十三条 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开设的国库单一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反映财政预算资金和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的收入和支出。
第十四条 预算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和要求,向财政部门提出设立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特设专户等银行账户的申请,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通知代理银行。
第十五条 代理银行根据财政部门批准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的通知文件,为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并接受财政部门和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一个基层预算单位只能开设一个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变更、合并、撤销零余额账户,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七条 预算单位开设特设专户,由同级财政部门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或当地人民政府授权财政部门批准设立。按照国务院或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规定予以设立的,依据财政相关规定办理。特设账户资金不得与其他账户资金相互划转。
第十八条 财政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按计划和用款额度办理财政直接和授权支付业务,由代理银行与国库单一账户按日进行清算;如单笔支付数额较大的,可由代理银行与国库单一账户即时清算。
第十九条 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可以办理转账、提取现金等结算业务;除按规定向本单位基本存款账户划拨特殊款项外,一律不得违反规定向本单位其他账户以及上级主管单位和所属下级单位账户划拨资金。
第二十条 各基层预算单位要切实加强对现金支出的管理,不得违反《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等规定提取和使用现金;代理银行按照财政部门批准的用款额度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等规定受理预算单位的现金结算业务。
第二十一条 财政部门负责管理预算外资金专户。代理银行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和支付指令,办理预算外资金专户的收入和支付业务。预算内资金不得违反规定进入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第二十二条 各种财政专户应统一归口财政国库部门,按照特设专户进行管理。
第二十三条 财政部门按照政府收支分类和有关制度、规定的要求,建立账户账册管理体系。账册管理体系由预算资金支付账册、预算外资金支付账册组成。
第二十四条 财政部门根据资金的性质、一级预算单位和基层预算单位设置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总账册、分账册、子账册和明细账册,记录和反映预算资金、预算外资金以及预算单位资金的支出活动。
第三章 用款计划
第二十五条 预算单位根据批准的部门预算分别按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编制分月用款计划。分月用款计划是办理财政性资金支付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六条 年度财政预算执行中发生追加、追减调整变化,预算单位应及时调整用款计划,并按规定程序报财政部门。
第二十七条 预算单位依据财政部门批复的用款计划办理财政直接支付用款申请和财政授权支付手续。
第四章 财政直接支付
第二十八条 预算单位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财政性资金包括工资和离退休费支出、工程采购支出、物品和服务采购支出及其它具有特定用途的支出。
第二十九条 基层预算单位将直接支付申请报送财政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审核无误后,开具《财政直接支付凭证》和《财政直接支付汇总清算额度通知单》,通知代理银行和人民银行。代理银行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并及时将支付信息反馈财政部门。
第三十条 代理银行在直接支付汇总清算额度内,按实际支出数额,每日与国库单一账户进行资金清算。
第三十一条 办理支付后,代理银行向预算单位出具《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预算单位根据相关的凭证单据做好会计核算工作。
第三十二条 工资和离退休费支出原则上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财政部门向代理银行签发支付指令,代理银行根据财政部门支付指令,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将工资和离退休费由代理银行直接支付到个人工资账户。
第三十三条 代理银行将工资和离退休费直接支付到个人工资账户的同时,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分别将个人所得税、住房公积金等代扣款项划入财政部门指定的账户,并及时向个人所属单位传送工资和离退休费支付信息。
第三十四条 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工程采购支出适用于建设单位(建设单位是指负责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的基层预算单位)基本建设投资支出,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设备采购、工程监理和设计服务等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物品、服务采购支出,适用于财政部门规定的物品和服务采购支出。
第三十五条 工程采购支出和物品、服务采购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时,建设单位依据年度预算、分月用款计划和有关支付凭证,向财政部门提出项目支付申请,并附相关资料。 第三十六条 财政部门审核财政直接支付申请无误后,向代理银行开具财政直接支付凭证,代理银行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将资金直接支付到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
第五章 财政授权支付
第三十七条 财政授权支付适用于未纳入直接支付的工资和离退休费支出,工程采购支出,物品、服务采购支出中分散管理的购买支出和零星支出。
第三十八条 财政部门根据批准的预算单位用款计划,按月分别向人民银行和代理银行签发《财政授权支付汇总清算额度通知单》和《财政授权支付额度通知单》。
第三十九条 代理银行收到财政部门下达的财政授权支付额度通知后,将额度通知预算单位。
第四十条 预算单位依照通知的授权支付额度支用资金;代理银行依照通知受理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业务,控制预算单位的支付金额,并按实际支付金额与国库单一账户进行资金清算。
第四十一条 月度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在同一年度内可以累加使用。年度终了,代理银行将基层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财政授权支付额度余额全部注销。
第四十二条 预算单位支用财政授权支付额度时,将《财政授权支付凭证》与支付结算凭证送交代理银行,代理银行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及时办理资金支付。预算单位提供凭证无误的,代理银行不得作退票处理;预算单位超出财政授权支付额度签发的支付指令,代理银行不予受理。
第四十三条 预算单位支用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可通过转账或现金等方式结算;代理银行根据预算单位确定的结算方式办理资金支付。
第四十四条 人民银行在财政部门确定的累计额度内,根据代理银行每日实际发生的财政性资金支付金额与代理银行进行资金清算。
第四十五条 代理银行办理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业务的汇划手续费,与财政部门定期统一结算,不得向预算单位收取。
第六章 管理与监督
第四十六条 财政部门在财政性资金支付管理中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定有关政策和规章制度,组织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工作。
(二)审核办理预算单位有关账户的开设和备案手续。
(三)审批一级预算单位报送的分月用款计划。根据年度支出预算和分月用款计划,合理调度资金,办理财政直接支付业务,下达财政授权支付额度。
(四)选择代理银行,会同人民银行协调预算单位、代理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相关业务工作,组织调查财政性资金支付中的重大事项。
(五)负责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网络的应用开发及维护管理。
(六)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十七条 人民银行在财政性资金支付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
(一)会同财政部门制定财政性资金支付银行清算业务的制度规定,配合财政部门管理和监督财政性资金支付工作。
(二)为财政部门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特设专户,办理国库单一账户与代理银行的收支清算业务。
(三)监督代理银行代理财政性资金支付的有关业务。
(四)定期向财政部门报送国库单一账户的支出情况,与财政部门核对国库单一账户的库存余额。
(五)配合财政部门制定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制度。
第四十八条 一级预算单位在财政性资金支付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本部门及所属单位的财政性资金支付管理的相关工作。
(二)统一组织本部门及所属单位编制工程、物品、服务采购计划、用款计划,负责审核、汇总并报送基层预算单位的用款计划。
(三)配合财政部门对本部门及所属单位预算执行、账户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第四十九条 基层预算单位在财政性资金支付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按单位预算编制用款计划。
(二)负责提出财政直接支付申请,提供审核所需有关凭证,并保证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
(三)根据财政授权支付管理规定,签发支付指令,并保证资金支付与用款计划相一致. 第五十条 代理银行在财政性资金支付业务中的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与财政部门签订的委托代理协议及有关财政性资金支付管理规定,及时、准确、便捷、高效、安全地办理财政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及特设专户的财政性资金支付、清算业务。严格按照财政部门的支付指令和财政授权额度支付资金,不得违规支付资金。妥善保管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提供的各种单据、资料,并负有保密义务。
(二)按要求开发代理财政业务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与财政部门联网。向财政部门反馈财政直接支付与财政授权支付信息。协助财政部门开发资金支付实时动态监测系统与信息查询系统。
(三)按照清算协议与人民银行清算资金,并定期向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和一级预算单位报送报表。及时向预算单位反馈支付情况、提供对账单并对账。
(四)接受财政部门和人民银行的管理监督。
第五十一条 除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特殊事项外,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财政部门有权拒绝受理支付申请:
(一)无预算、超预算申请使用资金。
(二)自行扩大预算支出范围申请使用资金。
(三)申请手续及提供的文件不完备,有关审核单位没有签署意见或加盖印章。
(四)未按规定程序申请使用资金。
(五)预算执行中发现重大违规违纪问题。
(六)其它需要拒付的情况。
第五十二条 财政部门、人民银行、预算单位、代理银行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会计核算办法的有关规定及时对账。
第七章 罚 则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应当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 代理银行的有关工作人员违反财政部门或预算单位支付指令,将财政性资金支付给支付指令以外的单位、个人,给财政部门造成损失的,财政部门在追回资金后,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代理资格。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特别紧急支出,是指经一级预算单位认定并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或由同级人民政府授权财政部门批准的特别紧急事项的支出。特别紧急支出可通过财政、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和特设专户办理。
第五十六条 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财政授权支付额度不足以支付特别紧急支出时,由一级预算单位向同级财政部门提出调增授权支付额度申请。财政部门审批并调增额度后,要及时通知人民银行和代理银行。
第五十七条 有关年终结余的财政、财务处理,按相关规定办理。
第五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据本办法另行做出规定:
(一)因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需要紧急支出的。
(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危险,需要紧急支出的。
(三)涉及国家安全或机密的支出。
(四)财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况。
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财政厅会同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负责解释。
第六十条 各盟市财政部门可依照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六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本办法实行前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原颁布的《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予以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