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关于印发《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3 08:58:30   浏览:956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卫生部关于印发《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的通知

卫生部


卫生部关于印发《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的通知

卫医发〔2005〕44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不断提高我国人禽流感的防治水平,指导医疗机构做好人禽流感的诊断和治疗工作,根据国内外和世界卫生组织人禽流感防治工作最新进展,我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对《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进行了修订。现将《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附件
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

人禽流行性感冒(以下称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早在1981年,美国即有禽流感病毒H7N7感染人类引起结膜炎的报道。1997年,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H5N1型人禽流感 ,导致6人死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人们又先后获得了H9N2、H7N2、H7N3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的证据,荷兰、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尼及我国相继出现了人禽流感病例。尽管目前人禽流感只是在局部地区出现,但是,考虑到人类对禽流感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人类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后的高病死率以及可能出现的病毒变异等,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该疾病可能是对人类存在潜在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
一、病原学
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禽甲型流感病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到目前为止,已证实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等,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禽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常用消毒剂容易将其灭活,如氧化剂、稀酸、卤素化合物(漂白粉和碘剂)等都能迅速破坏其活性。
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但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病毒在较低温度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4℃水中可存活1个月,对酸性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在pH4.0的条件下也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在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裸露的病毒在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即可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活性。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禽类。野禽在禽流感的自然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二)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家禽分泌物和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物品和水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毒株也可被感染。
(三)易感人群 一般认为,人类对禽流感病毒并不易感。尽管任何年龄均可被感染,但在已发现的H5N1感染病例中,13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较高,病情较重。
(四)高危人群 从事家禽养殖业者及其同地居住的家属、在发病前1周内到过家禽饲养、销售及宰杀等场所者、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与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为高危人群。
三、临床特征
(一)临床表现
1、潜伏期 根据对H5N1亚型感染病例的调查结果,潜伏期一般为1~7天,通常为2-4天。
2、临床症状 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后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感染H9N2亚型的患者通常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感染H7N7亚型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结膜炎;重症患者一般均为H5N1亚型病毒感染。患者呈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
重症患者可出现高热不退,病情发展迅速,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临床表现明显的肺炎,可出现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及瑞氏(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可继发细菌感染,发生败血症。
3、体征 重症患者可有肺部实变体征等。
(二)胸部影像学检查
H5N1亚型病毒感染者可出现肺部浸润。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表现为肺内片状影。重症患者肺内病变进展迅速,呈大片状毛玻璃样影及肺实变影像,病变后期为双肺弥漫性实变影,可合并胸腔积液。
(三)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并有血小板降低。
2、病毒抗原及基因检测 取患者呼吸道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法(或酶联免疫法)检测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抗原(NP)或基质蛋白(M1)、禽流感病毒H亚型抗原。还可用RT-PCR法检测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性H抗原基因。
3、病毒分离 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分离禽流感病毒。
4、血清学检查 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亚型毒株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四)预后
人禽流感的预后与感染的病毒亚型有关。感染H9N2、H7N7、H7N2、H7N3者大多预后良好,而感染H5N1者预后较差,据目前医学资料报告,病死率超过30%。
影响预后的因素还与患者年龄、是否有基础性疾病、是否并发合并症以及就医、救治的及时性等有关。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人禽流感的诊断。
1、流行病学接触史
(1)发病前1周内曾到过疫点。
(2)有病死禽接触史。
(3)与被感染的禽或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密切接触。
(4)与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
(5)实验室从事有关禽流感病毒研究。
2、诊断标准
(1)医学观察病例 有流行病学接触史,1周内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者。
对于被诊断为医学观察病例者,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对其进行7天医学观察。
(2)疑似病例 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表现,呼吸道分泌物或相关组织标本甲型流感病毒M1或NP抗原检测阳性或编码它们的核酸检测阳性者。
(3)临床诊断病例 被诊断为疑似病例,但无法进一步取得临床检验标本或实验室检查证据,而与其有共同接触史的人被诊断为确诊病例,并能够排除其它诊断者。
(4)确诊病例 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表现,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或相关组织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其它方法,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抗原或核酸检查阳性,或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亚型毒株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者。
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特别是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相关组织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其它方法,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抗原或核酸检查阳性,或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亚型毒株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可以诊断确诊病例。
(二)鉴别诊断
临床上应注意与流感、普通感冒、细菌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军团菌病、肺炎型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
五、治疗
(一)对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进行隔离治疗。
(二)对症治疗 可应用解热药、缓解鼻粘膜充血药、止咳祛痰药等。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以及其它水杨酸制剂的药物,避免引起儿童瑞氏综合征。
(三)抗病毒治疗 应在发病48小时内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1、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奥司他韦(Oseltamivir ,达菲)为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实验室研究表明对禽流感病毒H5N1 和H9N2有抑制作用,一般成人剂量每日150mg,分两次服用。1-12岁儿童剂量根据体重计算每次给药剂量,每日两次。15kg以内的儿童每次给药30mg,16-23kg每次给药45mg,24kg-40kg每次给药60mg,或40kg以上及13岁以上儿童剂量同成人。
2、离子通道M2阻滞剂 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 可抑制禽流感病毒株的复制,早期应用可能有助于阻止病情发展,减轻病情,改善预后,但某些毒株可能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有耐药性,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成人剂量每日100~200mg,儿童每日5mg/kg,分2次口服,疗程5天。肾功能受损者酌减剂量。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副作用。老年患者及孕妇应慎用,哺乳期妇女、新生儿和1岁以内的婴儿禁用。金刚乙胺的毒副作用相对较轻。
(四)中医治疗
1、辨证治疗
⑴毒邪犯肺
主症:发热,恶寒,咽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咳嗽,少痰,苔白,脉浮滑数。
病机:毒邪袭于肺卫,致肺卫蕴邪,肺失宣降。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透邪。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柴 胡10g 黄 芩12g 炙麻黄6g 炒杏仁10g
银 花10g 连 翘15g 牛蒡子15g 羌 活10g
茅芦根各15g 生甘草6g
加减:咳嗽甚者加炙枇杷叶、浙贝母;
恶心呕吐者加竹茹、苏叶。
⑵毒犯肺胃
症状:发热,或恶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舌苔白腻,脉浮滑。
病机:毒邪犯及肺胃,湿浊内蕴,胃肠失于和降。
治法:清热解毒,祛湿和胃。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葛 根20g 黄 芩10g 黄 连6g 鱼腥草30g
苍 术10g 藿 香10g 姜半夏10g 厚 朴6g
连 翘15g 白 芷10g 白茅根20g
加减:腹痛甚者加炒白芍、炙甘草;
咳嗽重者加炒杏仁、蝉蜕。
⑶毒邪壅肺
主症:高热,咳嗽少痰,胸闷憋气,气短喘促,或心悸,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口唇紫暗,舌暗红,苔黄腻或灰腻,脉细数。
病机:重症毒邪壅肺,肺失宣降,故高热,咳嗽;痰瘀闭肺,故口唇紫暗,气短喘促。
治法:清热泻肺,解毒化瘀。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炙麻黄9g 生石膏30g先下 炒杏仁10g 黄 芩10g
知 母10g 浙贝母10g 葶苈子15g 桑白皮15g
蒲公英15g 草河车10g 赤 芍10g 丹 皮10g
加减:高热,神志恍惚,甚则神昏谵语者加用安宫牛黄丸,也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
口唇紫绀者加黄芪、三七、当归尾;
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芒硝。
⑷内闭外脱
主症:高热或低热,咳嗽,憋气喘促,手足不温或肢冷,冷汗,唇甲紫绀,脉沉细或脉微欲绝。
病机:邪毒内陷,气脱,阳脱,阴竭。
治法:扶正固脱。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生晒参15g 麦 冬15g 五味子10g 炮附子10g先下
干 姜10g 山萸肉30g 炙甘草6g
加减:汗出甚多者加煅龙牡;
痰多,喉中痰鸣,苔腻者,加金荞麦、苏合香丸、猴枣散。
注射剂可选用醒脑静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
2、中成药应用: 注意辨证使用口服中成药或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配合使用。
⑴解表清热类:可选用连花清瘟胶囊、柴银口服液、银黄颗粒等。
⑵清热解毒类:可选用双黄连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或颗粒)、鱼腥草注射剂、双黄连粉针剂等。
⑶清热开窍化瘀类: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或胶囊)、清开灵口服液(或胶囊)、清开灵注射液、醒脑净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
⑷清热祛湿类:可选用藿香正气丸(或胶囊)、葛根芩连微丸等。
⑸止咳化痰平喘类:苦甘冲剂、痰热清注射液、喉枣散、祛痰灵等。
⑹益气固脱类:可选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五)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注意休息、多饮水、增加营养,给易于消化的饮食。密切观察,监测并预防并发症。抗菌药物应在明确继发细菌感染时或有充分证据提示继发细菌感染时使用。
(六)重症患者的治疗 重症患者应当送入ICU病房进行救治。对于低氧血症的患者应积极进行氧疗,保证患者血氧分压>60mmHg。如经常规氧疗患者低氧血症不能纠正,应及时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治疗应按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原则,可采取低潮气量(6ml/kg)并加用适当呼气末正压(PEEP)的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同时加强呼吸道管理,防止机械通气的相关合并症。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应当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机械通气过程中应注意室内通风、空气流向和医护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
(七)出院标准
1、13岁(含13岁)以上人员,原则上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并持续7天以上:
(1)体温正常。
(2)临床症状消失。
(3)胸部X线影像检查显示病灶明显吸收。
2、12岁(含12岁)以下儿童,应同时具备上述条件,并持续7天以上。如自发病至出院不足21天的,应住院满21天后方可出院。
六、预防
(一)尽可能减少人,特别是少年儿童与禽、鸟类的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类的接触。
(二)因职业关系必须接触者,工作期间应戴口罩、穿工作服。
(三)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动物防疫部门一旦发现疑似禽流感疫情,应立即通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职业暴露人员做好防护工作。
(四)加强对密切接触禽类人员的监测。与家禽或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人标本并送至指定实验室检测,以进一步明确病原,同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条件者可在48小时以内口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五)严格规范收治人禽流感患者医疗单位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接触人禽流感患者应戴口罩、戴手套、戴防护镜、穿隔离衣。接触后应洗手。具体的消毒隔离措施和专门病房的设置应参照执行卫生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的相关规定。
(六)加强检测标本和实验室禽流感病毒毒株的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防止实验室的感染及传播。
(七)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熟的肉类及蛋类等食品;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八)可采用中医药方法辨证施防。应用中药预防本病的基本原则:益气解毒,宣肺化湿。适用于高危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参与修订专家名单
姓名 工作单位 职务/职称 专业
徐小元 北大医院 教授 传染病学
王广发 北大医院 教授 呼吸
高占成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教授 呼吸
赵 敏 302医院 教授 传染病
李兴旺 北京地坛医院 主任医师 传染病
杨永弘 北京市儿童医院 研究员 儿科
陈旭岩 北大医院 主任医师 急诊医学
马大庆 北京友谊医院 教授 医学影像
丛玉隆 解放军总医院 教授 检验医学
郭元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 医学病毒学
曾 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 流行病学
张立仁 北京协和医院 主任医师 医学影像
余宏杰 中国CDC 副主任医师 流行病
杨维中 中国CDC 主任医师 流行病
王融冰 北京地坛医院 主任医师 传染病
王玉光 地坛医院 主任医师 传染病
康熙雄 天坛医院 主任医师 传染病
黄绍光 上海瑞金医院 教授 呼吸
肖正伦 广州呼吸研究所 教授 呼吸
姚婉贞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教授 呼吸
刘汉宁 301医院 教授 呼吸
刘俊立 中华医学会 主任
胡荣惠 北京儿童医院 主任 儿科
申子瑜 卫生部临检中心 主任 临床检验
王 辰 北京朝阳医院 院长 呼吸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转发中办发〔1985〕47号文件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转发中办发〔1985〕47号文件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铁路运输高级法院:
现将中央办公厅中办发〔1985〕47号文件《关于加强地方各级法院、检察院干部配备的通知》转发你们,请报告党委并与组织部门联系,认真贯彻执行。有何问题,望速报我们。

附: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方各级法院、检察院干部配备的通知

(1985年9月1日) 中办发〔1985〕4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它们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证新时期总任务的实现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由于各级党委的重视,法院、检察院的干部数量有所增加,素质有所提高,一部分领导班子也得到了充实和加强。但目前还有一些法院、检察院的领导班子和审判员、检察员配备得不够强,不能适应新时期工作任务的需要。中央书记处要求各级党委要加强领导,搞好干部配备。根据宪法规定和干部“四化”的要求,现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干部的配备作如下通知:
一、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审判员、检察员应当配备政治上坚强,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敢于坚持原则、秉公执法,具有相当文化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懂得法律,有审判、检察工作能力的干部担任。当前除保留一些长期从事法院、检察院工作,有丰富经验并且年龄不是过大,身体较好的骨干以外,要大胆从那些受过法律专业教育和既懂得法律又有一定法院、检察院工作经验,符合干部“四化”条件的干部中选拔。
二、基层人民法院院长和县(市、市辖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一般配备副县长一级干部;审判员、检察员一般配备科一级和股一级干部。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分院,自治州、省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一般配备副专员一级干部;审判员、检察员一般配备副处一级和科一级干部。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一般配备副省长一级干部;审判员、检察员一般配备处一级干部。
三、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要按照上述要求配备干部,配备哪一级干部,即应给予哪一级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但在确定干部的相应级别待遇时,要严格掌握条件,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审批。不够条件的,应加强培养,或逐步加以调整,不能随意提高干部的级别待遇。


2010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上海市政府办公厅


2010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本年度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要求,由市政府办公厅综合各区(县)人民政府(下称“区(县)政府”)和市政府各委、办、局(下称“市级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编制而成。全文包括概述,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政府信息公开类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情况,咨询处理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并附相关说明和指标统计附表、图等。本年度报告中所列数据的统计期限从2010年1月1日到12月31日止。本年度报告的电子版可以从“中国上海”门户网站(www.shanghai.gov.cn)下载。如对本年度报告有任何疑问,请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联系(电话:63582606,电子邮箱:xxgkyjx@shanghai.gov.cn)。

  一、概述

  2010年是上海世博年,也是本市加快推进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一年。本市各级政府部门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认真贯彻落实《条例》、《规定》以及国务院部委有关信息公开的要求,不断增强公开意识、加大公开力度、拓展公开领域、深化公开内容、丰富公开渠道、巩固公开基础,较好满足了社会公众获取和利用政府信息的需求,有力推动上海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全市行政工作透明度进一步提高。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全面谋划部署全年工作。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就政府信息公开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对有关问题深入研究。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政府信息公开是建设“两高一少”目标的关键环节,每年都要有实质性的进步,并亲自推进财政信息公开等相关工作。全市各级政府部门主要领导都把政府信息公开作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重点部署推进。如卢湾区常务会议年内3次专题研究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二是明确全年工作目标。市政府立足本市工作实际,以深化公开内容、扩大公开范围为核心,制定了《2010年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提出了全年十二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任务,逐一明确责任部门和工作要求。各区县、部门也根据自身工作特点,明确目标要求,细化工作任务,制定了本区县、本部门的要点、细则。三是不断充实任务要求。根据环保部、教育部、卫生部等中央部委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公共事业单位、高校、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的最新规定,结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时贯彻落实,加强学校、医院等单位网上信息公开专栏的规范编制和相关信息的及时发布。如市教委及时制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施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相关准备工作的通知》,积极推动上海交通大学等8所高校开展信息公开试点工作。

  (二)突出重点、关注热点,不断拓展深化公开内容。一是着力推进资金信息公开。在公开预决算报告的基础上,首次向社会公开2010年预算、2009年决算和执行情况以及贷款道路建设车辆通行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使用情况,公开职业教育发展资金等19项财政专项资金、社保基金等4项社会公共资金的管理办法和分配使用情况,公开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恢复重建、玉树救灾资金物资等6项审计(调查)结果,以及市级预算执行等审计整改报告。二是深化国资监管信息公开。按照“积极推进、稳妥实施”的原则,以及“分层、分类、分对象”的工作思路,在全国率先公开本市地方国有经济年度总体运行情况,首次公开市国资委出资监管企业主要财务指标,继续加大出资监管企业主业目录公开力度,召开季度新闻媒体例会公开国企改革发展现状,鼓励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的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参照上市公司标准主动对外披露有关财务信息,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更好地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三是加大政策意见征询力度。坚持开门办规划、开门定政策,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电视、电台等渠道,主动听取市民对“十二五”规划纲要、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及公共租赁住房等公共政策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推进相关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本市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期间,中国上海、东方网、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3家公示网站浏览总量超过10万人次,国内主流网站专栏点击总量超过800万人次,收到市民通过各种渠道提出的意见建议1700多件,社会反响良好。

  (三)借力科技,构建平台,以信息化促进公开实效。一是加强公开平台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根据“统一平台、规范标准、兼容互联、分级运维”的建设思路,加快开发或升级相关系统,强化基础保障,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如浦东、黄浦等区建设信息公开工作系统,对接办公自动化系统,整合主动发布、申请处理、信息查询、目录编制及公文备案等功能,并与市相关系统互联互通,减少重复劳动,精简工作环节,极大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强化公开过程管理,提高公开质量。以推进基础工作信息化为契机,加大政府信息公开日常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政府信息得以全面、及时、有效地公开。如闵行区通过信息发布系统对全区各部门、街镇发布和更新政府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进行实时统计,有效提升各单位信息公开的主动性。松江区在依申请处理系统中增加短信提醒功能,减少逾期未受理、未答复情况的发生。三是丰富信息告知形式,延伸公开渠道。全市各级政府部门在加强门户网站、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等常规主动公开渠道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网站、短信等形式,向公众主动推送政府信息,进一步提高信息公开有效性。如市科委建立“科技企业统计与服务通道”,向本市科技企业主动发送创新政策、项目指南、立项结果、政策解读等政府信息。虹口区搭建政府信息移动发布平台,每月向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联委员、政风行风监督员及有需求的市民免费发布各类政府信息。

  (四)夯实基础,加强督查,推动信息公开规范运作。一是持续抓好业务培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分类培训制度,进一步扩大培训范围,特别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业务培训,丰富培训形式,增强公开意识,提高培训实效。如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组织各区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负责人参加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举办的业务培训班,市地税局开展市局干部、分局分管领导和办公室主任专题培训,虹口区举办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培训班等,提升领导干部依法、规范公开政府信息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健全细化工作制度。各区县、部门根据市有关规定,逐步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协调、保密审查、监督保障、更新维护、备案移交等实施细则,规范依申请公开接收、办理、答复等工作流程,以制度求规范,以制度促公开,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如青浦区建立“政府信息联合会审制度”,明确由区法制办、保密局、档案局、纠风办、科委等五部门对政府信息公开文件进行网上联合会审,准确认定公开属性。三是优化完善考核评估。继续由市政府信息公开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组织对全市信息公开工作单位进行检查考核,部分区县和部门还将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增强考核评估的权威性。稳步开展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不断优化指标,增强考核评估的科学性。积极探索实施社会评议的方法和途径,委托社会专业调查机构开展调查,扩大社会评议覆盖面,进一步将评价权交给群众,增强考核评估的客观性。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截至2010年底,本市累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63.8万条,全文电子化率达97.1%。2010年新增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3.9万条,同比上升68%,全文电子化率达98.4%。其中,市级机关7.3万条,区县6.6万条。同时,向社会各界提供服务类信息107万余条。

  (一)主动公开范围

  1、市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加强文件管理,公布《上海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规范区域建设发展,公布《上海市虹桥商务区管理办法》、《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管理办法》、《上海市临港产业区管理办法》;加强规章清理,公布《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农机事故处理暂行规定〉等148件市政府规章的决定》、《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上海市有线电视管理办法〉等27件市政府规章的决定》、《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对〈上海市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办法〉等4件市政府规章宣布失效的决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公开《上海市加快电网建设若干规定》、《关于加强金融服务促进本市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业的实施意见》、《上海市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监督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同时,为切实保障上海世博会顺利举办,集中公布了一批规章,涉及城市管理、社会治安、道路交通、安全生产、食品卫生、市容环境、广告管理等领域。如4月3日,市政府连续发出12道令,包括《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安全检查特别措施的通告》、《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通告》、《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本市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的通告》等。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公开《关于上海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2020年)(摘要)专项规划》。加大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规划计划的公开力度,公开2010-2012年上海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电网等产业发展和振兴工业软件等行动方案。继续做好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重要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的公开,实现了中心城区各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全公开。

  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向社会公布《统计数据信息发布计划》,根据计划安排,及时公开以《2010上海统计年鉴》、《2009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统计月度数据为主的大量统计数据信息,并围绕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公开各类统计分析近70篇,方便公众更好地通过统计数据,了解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情况。

  4、财政性资金和社会公共性资金使用情况。政府预决算信息方面,公开政府预决算报告,首次公开2010年市本级预算调整方案说明,以及2010年预算、2009年决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等19张表,内容涵盖一般预算收支、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上海市对区县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定期公开月度(季度)地方财政收支情况。财政专项资金方面,公开涉及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三农”、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的19项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操作流程、分配因素和分配使用情况。社会公共资金方面,公开新增机动车额度拍卖收入、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房屋维修基金等年度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非税收入方面,公开了本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贷款道路建设车辆通行费、彩票公益金等资金的收支使用情况。

  5、行政许可(审批)相关信息。抓好第四批行政审批清理取消、调整事项的落地,建立行政审批目录,公开行政审批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及办理情况。在“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开设网上政务大厅,开通审批直通车,开展场景式服务,提供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在线受理、状态查询、结果反馈、表格下载、办事指南、监督投诉、便民问答等多项服务,对50%的新设立内资企业实施并联审批,6万多件审批事项实施了告知承诺。

  6、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价格服务信息。全面公开本市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涵盖安全生产、交通港口、气象、市政工程、住房、土地规划、环保、文广影视、教育卫生等领域。公开了政府定价、调价的相关文件信息,及时公开有关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维护正常市场秩序的信息,医疗机构集中采购药品医院供应价格和最高零售价格。公开了包括汽柴油、学生饮用奶、食盐、中小学教材、房地产收费、教育收费、公园景点门票等重要商品和公益服务的价格。加快价格异动响应速度,及时发布《市物价局关于重申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收费政策的通知》,开展机动车安检费专项整治。主动公开居民用户水价调整热点问题解读,积极回应市民群众反映。

  7、城市建设和管理、房地规划等方面。建立健全重大建设项目公开制度,公开年度重大工程项目名称及选介,发布了本市黄浦江上游航道整治工程、S6高速公路、中航商用飞机发动机研发中心、外高桥港区六期工程、沪苏高速公路(S26)新建工程、沪宁城际铁路、龙耀路越江隧道工程、轨道交通10号线工程、文化广场改造等重大工程有关建设情况。公开建设工程招投标、工程建设管理、建筑建材业管理等信息。公开年度市政府实事项目进展情况。公开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等方面信息,主要包括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建设项目用地审批结果,土地使用权出让公告,拆迁公告等。公布《关于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结果公开的实施意见》,明确最终的补偿安置结果及组成补偿安置结果的各相关要素和操作过程必须公开,推进“阳光拆迁”。

  8、教育、医疗、扶贫、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情况。公开招生考试、高校毕业生就业、帮困助学、课程改革等与公众关系密切的教育信息。公布《上海市区(县)教育招生考试机构信息公开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指导各区县招生考试机构网站统一开设信息公开专栏,完善招生考试信息发布制度,增强招生考试机构信息公开透明度。

  公开医政管理、血液管理、卫生监督、疾病预防、医学教育与科研、药事管理、健康城市、妇幼保健、社区卫生、医疗收费标准、中医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医疗卫生方面的信息,与市民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秋季养生”、“原发性高血压”等公共卫生政策或医疗卫生保健问题开展对话,发布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情况,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及时发布调整养老金、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有关保障待遇标准,公开本市流动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在本市企业各类人才中实施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上海新农保试点等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大救灾捐赠工作公开力度,公布社会捐助物资接收和使用情况。公开养老服务、殡葬服务、残疾人服务等公共服务项目的受理条件、办理程序、受理部门、办结时限等,提高社会知晓率。

  9、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等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情况。公开了本市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状况、安全生产工作情况通报、食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问题严重的产品和企业名单、质量监管部门查获问题有关情况通报等监督检查信息。继续探索行政处罚类信息公开,主动公开食品药品、卫生、环保、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领域严重危害公众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环境质量的处罚信息,对“电子监控”、“驾驶员违法记分”等交通违法相关行政处罚结果提供网上查询服务。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公布《行政处罚裁量适用规定》,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运用,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10、公共服务类信息。以世博服务为重点,充分利用网站、新闻发布会、电视、报纸、手机等各类公开渠道,加强社会管理、公共交通、游客服务等信息公开工作,确保与公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便民服务信息准确、及时发布。即时发布入园人数、场馆开放、节目演出等信息;开通世博每日环境质量预报,及时发布空气、降尘、水质等环境状况;宣传世博交通管理政策,提供交通信息服务;开发英文版上海交通智能地图,提供100多个世博场馆信息、70多个旅游景点信息以及三星级以上涉外宾馆信息,拓展服务功能。

  11、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信息。及时公开影响公众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疫情、灾情或者突发事件的预报、发生及其处理情况等信息。如静安区“11·15”特大火灾事故、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群体用药事件相关信息等。定期公开了治安、道路交通、出入境、消防、警示信息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

  (二)主动公开途径

  继续发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政府公报、市区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公众查阅点等主要公开渠道的作用,进一步拓展主动公开途径,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向基层延伸,向市民延伸,努力满足人民群众获取和利用公共信息资源的需求。

  1、政府网站。强化网站的主渠道作用,通过优化、升级、整合,进一步增加信息发布数量,加快更新速度,便捷检索查询。如宝山、长宁等区改版政府网站,明晰信息分类;民政、公安等部门建设“网站群”,加强整体联动;市司法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网站完成无碍障改造,服务特殊人群,方便市民查阅各级政府机关公开的政府信息。本年度,通过各级政府机关网站信息公开专栏查阅政府信息的达1.86亿人次。在中国信息化研究与促进网组织开展的2010年中国优秀政府网站评选中,“中国上海”门户网站被评为服务创新型政府网站,闵行、长宁、松江、金山等区荣获信息公开领先奖。

  2、新闻发布会。本年度共举行551场(次)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气会,发布内容紧扣政府关注、百姓关心的话题,涉及城市建设、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物价等诸多民生问题。同时,聚焦世博会,围绕重大时间节点,精心筹划多种新闻发布方式,召开世博专题新闻发布会64次,世博会即时和网络新闻发布178次,满足了中外媒体对世博会以及上海城市运行的信息需求,取得良好效果。

  3、政府公报。发布市政府公报24期,每月5日和20日出版,通过档案馆、部分企事业单位、邮局、书报亭、新华书店、居委会、村委会等免费向公众发放,每期发放量达20万份。18个区(县)政府均出版了政府公报,公布所辖行政区域内的重要政府信息。

  4、公共查阅点。继续将上海图书馆、上海市档案馆及各区县图书馆、档案馆作为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查阅点,同时将部分档案馆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受理点,提供信息服务。各区县积极开展基层信息公开示范点建设,进一步依托各类便民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等,深入社区、居村委,为市民在家门口查阅和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

  5、政府热线。各级政府部门扩充热线内涵,增加服务功能,使其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之一。如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充实人员、扩展内容,将12365申诉举报热线变更为政府信息公开热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进一步升级功能,推出“12333在线智能咨询”服务系统,为市民增加更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

  6、其他渠道。通过“在线访谈”,集中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回应市民关注的热点。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为注册用户免费发送各类政府信息,变主动公开为主动推送。通过在行政村配置为农综合服务信息站(农民一点通),将涉农信息送到基层,方便农民查阅。通过社区报、部门公开发行刊物等,主动公开本地区、本行业相关信息。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申请情况

  2010年,本市依申请公开信息目录数共23970条。

  本市各级政府机关共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12006件,其中市级机关收到5528件,区(县)政府及工作部门收到6478件;按不同渠道申请量由多到少分别为:当面申请6269件,占52.2%,以网上提交表单形式申请3712件,占30.9%,以信函形式申请1705件,占14.2%,以电子邮件形式申请104件,占0.9%,以传真形式申请104件,占0.9%,以其他形式申请112件,占0.9%。

  在市级机关中,申请量列前5位的是市公安局、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工商局、市规划国土资源局。申请内容主要涉及户政管理、房屋动拆迁许可及补偿安置、养老保险、工资福利待遇、企业登记注册信息、规划行政许可、土地管理批文等方面。

  在区(县)政府机关中,申请量列前5位的是浦东新区、黄浦区、静安区、虹口区、闸北区。申请内容主要涉及房屋拆迁与补偿标准、土地征用、城市规划、建设项目审批、环境保护、财政等方面。

  (二)申请处理情况

  在12006件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中,已经答复11197件,其余申请按照《条例》和《规定》顺延到下年度答复。

  在答复中,“同意公开”的6131件,占总数的54.8%;“同意部分公开”的247件,占总数的2.2%,两者合计占总数的57%,所占比例同比增加3.4个百分点。“不予公开”366件,占总数的3.3%,所占比例同比减少0.6个百分点。

  其他情况4453件。其中,“非《规定》所指政府信息”418件,占总数的3.7%;“信息不存在”1514件,占总数的13.5%;“非本机关职责权限范围”1422件,占总数的12.7%;“申请内容不明确”711件,占总数的6.3%;“重复申请”179件,占总数的1.6%;“非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等其它情形209件,占总数的1.9%。

  (三)依申请收费及减免情况

  各政府机关按照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关于本市行政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公开信息收费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收取检索、复印、邮寄等成本费用共计4398元。

  同时,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领取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以及确有经济困难情形的人员,依法减免了相关费用。

  四、复议、诉讼情况

  本市收到有关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申请648件。其中,市政府收到453件,受理440件,当年办结396件,受理率和办结率分别为97.1%和90%。在当年办结的396件复议申请中,维持具体行政行为341件,驳回17件,申请人自行撤回申请终止审理10件,纠错28件,纠错率为7.1%,同比上年减少4.2个百分点。其中,市规划国土资源局7件,市工商局5件,市文广影视局4件,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各2件,市商务委、市公安局、市地税局、市交通港口局、虹口区政府、杨浦区政府各1件。

  本市各级法院收到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诉讼案件280件,办结258件。其中,纠错13件,纠错率为5%。

  五、咨询处理情况

  本市共接受市民政府信息公开咨询约2489.2万人次,其中现场咨询128.5万人次,电话咨询2341.4万人次,网上咨询19.3万人次。

  在市级机关中,接受咨询量列前5位的是: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公安局、市地税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财政局。

  在区(县)政府中,接受咨询量列前5位的是:浦东新区、长宁区、闵行区、黄浦区、金山区。

  六、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总体上看,本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正在有序、有力、有效推进。通过政府信息公开,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促进了依法行政,发挥了政府信息的服务作用。在本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有待增强。一些部门对某些主动公开重点内容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思考,对主动公开范围和程度把握不准。部分政府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功能设计不合理,检索效果不理想,公众查找利用信息不方便。二是依申请公开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一些部门对新问题、新情况缺乏研究,面对公众不断增加的信息需求,服务能力不足,后续争议呈上升趋势,个别行政机关的答复存在程序性瑕疵或实体性错误。三是基层信息公开工作有待强化。部分单位在机构、经费等方面缺少必要的保障,一些工作人员身兼数职或岗位调动频繁,缺乏培训,对《条例》、《规定》精神领会不到位,对信息公开工作要求了解不全面,工作水平有待提高。四是政府信息公开宣传引导工作有待加强。部分市民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途径及用途尚不明晰,出现个别市民滥用信息公开权利,多次重复申请的情况,既违背《条例》立法本意,又浪费行政资源。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实现“两高一少”的攻坚之年。本市将进一步加大《条例》实施力度,以深化主动公开内容、提升依申请公开服务为主线,以机制创新、公众参与为驱动,以信息化建设、队伍建设为支撑,贴近需求,扩大公开,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促进政府公开透明,力争做到全国领先。

  一是加大主动公开力度。全面严格执行国务院各部门有关公开规定,在原有主动公开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深度和广度,重点推进公共资金分配、公共权力运行、公共资源配置、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政府信息公开。

  二是优化依申请公开服务。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要依法在规定时限内予以答复,做到依法有据、严谨规范、慎重稳妥,进一步提高依申请公开答复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

  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获取便捷性为目标,构建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体系,进一步拓宽信息公开渠道,提高信息公开效率,逐步实现信息发布即时化、申请处理流程化、日常监督电子化、基础工作信息化。

  四是夯实信息公开工作基础。把政府信息公开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和常态性要求融入政府工作,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强化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与公开职责,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体系,增强工作推动力,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水平。

  七、附表



  附表一 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统计

  指标
  单位
  数量

  本年度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数
  条
  138955

  较上年度同期增加率
  %
  68

  全文电子化政府信息数
  条
  136694

  新增行政规范性文件数
  条
  1511

  附表二 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统计

  指标
  单位
  数量

  依申请公开信息目录数
  条
  23970

  受理申请总数
  条
  12006

  1.当面申请数
  条
  6269

  2.传真申请数
  条
  104

  3.电子邮件申请数
  条
  104

  4.网上申请数
  条
  3712

  5.信函申请数
  条
  1705

  6.其它形式申请数
  条
  112

  对申请的答复总数
  条
  11197

  1.同意公开数
  条
  6131

  2.同意部分公开数
  条
  247

  3.“非《规定》所指政府信息”数
  条
  418

  4.“信息不存在”数
  条
  1514

  5.“非本机关职责权限范围”数
  条
  1422

  6.“申请内容不明确”数
  条
  711

  7.“重复申请”数
  条
  179

  8.不予公开总数
  条
  366

  (1)“国家秘密”数
  条
  81

  (2)“商业秘密”数
  条
  118

  (3)“个人隐私”数
  条
  37

  (4)“过程中信息且影响安全稳定”数
  条
  35

  (5)“危及安全和稳定”数
  条
  6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数
  条
  89

  9.其他
  条
  209

  附表三 咨询情况统计

  指标
  单位
  数量

  提供服务类信息数
  万条
  107.37

  网上咨询数
  万人次
  19.29

  现场接待人数
  万人次
  128.46

  咨询电话接听数
  万人次
  2341.44

  网站专栏页面访问量
  万人次
  18563.34

  附表四 复议、诉讼情况统计

  指标
  单位
  数量

  行政复议数
  件
  648

  被复议机关确认违法或有瑕疵的
  件
  37

  行政诉讼数
  件
  280

  被法院确认违法或有瑕疵的
  件
  13

  申诉举报数
  件
  5

  被确认违法或有瑕疵的
  件
  0

  附表五 政府支出与收费情况统计

  指标
  单位
  数量

  收取费用总数
  元
  4398

  1.检索费
  元
  2455

  2.邮寄费
  元
  254

  3.复制费
  元
  1689

  政府信息公开指定工作人员总数
  人
  1779

  1.全职人员数
  人
  216

  2.兼职人员数
  人
  1563

  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的专项经费
  万元
  526.51

  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的实际支出
  万元
  446.47

  与诉讼有关的总费用
  万元
  6.57